在尤溪縣城關鎮環城路路口,不少顧客一大早就在“老手藝”梅仙肉光餅店門前守候,只為嘗一口那新鮮出爐的鄉愁味道。
色澤金黃、香脆可口的梅仙肉光餅又名尤溪肉光餅,是福建四大光餅之一。自明代起,肉光餅就在尤溪境內盛行,特別是在梅仙一帶。當地百姓將其作為改善伙食的享用,至今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還有吃光餅的習俗。
近年來,梅仙肉光餅越發嶄露頭角,先后獲得三明市林業博覽會銀獎、福建省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金獎和“福建好禮”百佳旅游商品稱號,美名遠揚。
和面、制餡、制餅坯、灑水、烘烤……每天清晨7點,“老手藝”梅仙肉光餅店店主廖逢疆就開始忙活。
家中世代制餅的廖逢疆從小就學習制餅的手藝,制作梅仙肉光餅已近60年。簡單的食材碰撞出光餅別樣的滋味,靠的就是手工制作技藝。特別是面坯發酵和烘烤火候,全憑經驗掌握,這也是廖逢疆家梅仙肉光餅美味的“秘訣”。
在不足10平方米的光餅店里,廖逢疆取出一團發酵好的面團,“第一步是和面發酵,一定要用老酵面”。廖逢疆先用溫水將老酵面化開,將面粉倒入盆中,加入老酵面和適量清水,和成面團,再蓋上濕布,靜置發酵10小時左右。
隨后,廖逢疆將五花肉切丁,再加蔥花、食鹽等佐料拌勻用以制作餡料。
下一步是制作餅坯。廖逢疆將之前發酵好的面團加少許食用堿,反復搓、揉、抻、摔,拉成長條狀,撕分成大小一致的小面團,用搟面杖搟成圓形厚面皮,將餡料包入厚面皮,做成包子狀再壓成圓形餅坯。“最后,在餅坯上戳7個透氣小眼,以防在烘烤時餡料受熱漲出。”廖逢疆說。
入缸烘烤是制作梅仙肉光餅的關鍵步驟。“每天的第一缸比較費事。”廖逢疆說,要先在缸內點火燒柴,加熱缸壁,待缸壁充分受熱后,往缸壁灑點冷水適度降溫,再將餅坯蘸水后整齊地貼在缸壁上,放入炭火烘烤。
20分鐘后,小徒弟左手持長柄鐵鉤、右手操長柄鐵鍬,熟練地將肉光餅取出。原來白色的餅坯已變成油亮金黃、香氣四溢的肉光餅。咬上一口,肉餡的油脂、上層的酥和下層的脆充分融合,蔥花香瞬間滿溢唇齒。
25年的苦心經營讓“老手藝”梅仙肉光餅店聲名遠揚。不少外出務工的鄉親總愛來店里,用肉光餅重溫鄉愁滋味。如今老手藝闖出了新出路,尤溪全縣有70多戶商家制作和經營梅仙肉光餅。廖逢疆的大兒子廖燕祥也傳承了“老手藝”梅仙肉光餅店,還將連鎖店開到沙縣、永安等地,并準備向福州和廈門“進軍”。更多的顧客被自媒體上制作肉光餅的短視頻吸引,慕名前來一飽口福。(記者 徐文錦 通訊員 吳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