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清晨5點左右,佝僂著背的西街“花婆婆”曾毛治就會騎著一輛三輪車,載著一車的鮮花,從泉州古城頂埔出發,來到鐘樓西街路口的崗亭附近擺攤。“花婆婆”說自己今年整100歲,在西街賣花已經60多年了,熟知泉州人的年節、習俗等用花需求。
站在花攤前,淡淡花香撲鼻而來。有潔白芳香的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稱的素馨花,有含苞欲放的含笑花,有球狀紫紅色的粗糠花,有各種顏色的菊花等等。停好車后,“花婆婆”拿出一根長針,忙著把一朵朵粗糠花和茉莉花穿在紅線上,串成一個個手環。
一位中年婦女早早地來到花攤前取幾天前預定的訂婚盤擔用的簪花,還有市民來買花,用于孩子滿月等喜慶節日。“花婆婆”總是根據客人的需要,搭配不同的花和數量。
“花婆婆”說,閩南民俗多,花是祭祀用品里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要出現在各種簪花禮的喜慶日子里。比如七月初七供奉七娘媽要用胭脂花。閩南婦女還有各種簪花禮:平常日子戴在頭發上的簪花稱作“吉花”;結婚當天,新娘需回禮給婆婆一朵纏花,俗稱“婆婆花”;祝愿要戴“孩童花”“壽花”;喪事則戴“答禮花”等。
日復一日,與花兒打交道,這60多年來,“花婆婆”和她的三輪車早已成為西街的一景,裝點了多少古城人的浪漫花事。
?。ê閬喣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