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眾籌”模式悄然走紅,不少品類新奇的黑科技產品登上各大眾籌平臺。不少消費者被商家精心準備的營銷文案所吸引,選擇掏腰包支持。但是,眾籌購物有別于普通網購,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坑”。
最近,市民蔡先生在某眾籌平臺上花2000多元購買的一款眼鏡產品到貨了。收到貨后,蔡先生便迫不及待開箱體驗了一番,但使用沒多久,他便覺得大失所望。“商品介紹上說這款眼鏡具有AR功能,我也是沖著這個功能才參與眾籌,但實際體驗到的AR功能卻很一般。”蔡先生告訴記者,從實際體驗來看,商品介紹中提到的“相機”功能才是這款眼鏡的主打功能。他說:“然而,這個相機功能也并不理想,防抖和畫面像素、幀數表現都低于同價位的相機產品。”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眾籌購物模式存在一定風險性。“在正常網購中,消費者可以從商品評價、買家秀等渠道了解商品情況。而產品眾籌不是現貨買賣,消費者只能通過商家的單方宣傳了解產品特點,而且需要提前付款。”該業內人士表示,特別是一些科技類眾籌商品,由于技術不成熟、生產不可控等因素,就有可能會遇到產品功能與宣傳不符、質量存在瑕疵、延遲發貨等問題。
在各大消費眾籌平臺上,文創類產品眾籌同樣受到許多消費者的歡迎。在參與文創產品眾籌時,消費者能獲得價格優惠,同時確保第一時間在現貨出來以后不至于買不到。但是,也有消費者向記者反映,其在參與一項眾籌時,發現該商品已經提前在其他電商平臺現貨上架,且售價比眾籌價還要便宜不少。“這樣我參與眾籌的意義在哪?感覺自己上當了。”該消費者說。
“消費眾籌和預付式消費有點相像。商品還未進入市場流通前,就已經被銷售完成,這會給消費者帶來一定風險。”有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在參與眾籌購物時應多留些心眼,在下單前詢問清楚相關信息,仔細查看評論。另外,相關平臺應該負起監管責任,而消費者可以采取留好購物憑證、聊天記錄等,必要時可以通過平臺或監管部門舉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ㄓ浾?林本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