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民國時期的石獅老街騎樓,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南洋風格建筑群,其精美的建筑立面,獨特的城市肌理,悠久的歷史文脈,完全可以媲美閩南僑鄉其他同類歷史街區,是石獅人引以為傲的歷史遺存。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于騎樓年久失修,通道被商家占用,立面也被搭蓋的雨篷等雜物遮蔽,老街的歷史風貌黯然失色,風光不再。隨著“八卦街一街四節點保護提升工程”的穩步推進,往日隔斷的騎樓通道已經被打通,立面上雜亂的各種遮擋材料也基本被拆除、清理,猶如撩開一道神秘的面紗,逐步顯露出老街原來的面目。
在清理過程中,老街一些不同時期私營、公營商店的招牌陸陸續續地被發現,為我們勾勒出老街歷史變化的一些軌跡。不久前,筆者在土地街一家店鋪門柱上,驚喜地發現了幾行斑駁的紅色繁體楷書,雖然字跡依稀且有殘缺,但基本上仍可辨認。兩邊門柱內側是店鋪早年一副七言對聯,上聯除最后一字較為模糊外,其余六字均可識讀,下聯前五字亦可辨識,后二字缺失??梢酝贫☉桥f時紡織品行業的一副常用對聯:“經綸有緒原同錦,衣被群生總賴棉。”這是迄今為止在老街發現的唯一一副行業用聯,歷經歲月的洗禮而幸存下來,實屬難得。左邊門柱外側的字跡則是一行告示,也是殘缺不全,依序能夠辨認的是:“本號自造□上……”可惜語焉不詳,難以領會原意,或許是為自家產品打廣告吧!至于“本號”為何“號”,現場已無跡可循。這些殘存的字跡讓我們得以從一個側面窺見民國時期傳統商業的經營模式,去感受當時的業態氛圍。
存留行業對聯的這家店鋪究竟是什么商號,筆者就這個問題請教了石光中學退休教師蔡堯坤先生。據蔡先生回憶,這家店鋪位置從前是一家布店,店號“福昌”,店主許志皂,蚶江厝仔村人,人稱“厝仔皂”。根據這一線索,筆者查閱了1938年5—7月《福建省黨部為呈送晉江縣石獅鎮綢布業同業公會章冊等與中央社會部往來呈函》,從檔案中得知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許志皂以“福昌”綢布行經理的身份,參與籌建“晉江縣石獅鎮綢布業同業公會”,是十一個發起人之一及五個籌備員之一,并擔任該同業公會第一屆常務委員。以此推論,“福昌”綢布行應是當時業界先進,其開業的時間在1937年之前。該店直至1949后“公私合營”時才告停業。
老街作為歷史文化街區,一點一滴的歷史痕跡都值得我們去挖掘、保護和珍惜。期待在后續的改造進程中,相關各方和鄉土文史熱心人士密切配合,繼續像“考古”一樣去發現老街的歷史文化基因,盡可能地還原老街的歷史風貌,留住城市的文脈。
?。ê樘於鳎?/p>